近期刷短视频,频繁刷到成功学等的视频直播,不禁让我自嘲,难道大数据都识别出了我的失败?尤其是某海鲜哥的内容,每次都能激起我的共鸣,让我热血沸腾,产生一种 “我上我也行” 的冲动,加之他白手起家、低学历的背景,更是让我跃跃欲试。
不得不承认,这类内容分享确实能在短期内给人带来正向的改变。可时间一长,面对层出不穷、难以解决的困难,精力就会明显跟不上。这时,往往只有两个选择:要么逼着自己坚持,突破自我;要么退回舒适圈。但无论选哪条路,似乎最终都可能前功尽弃。
于是,我决定拒绝这类内容的 “洗脑”,重新进行自我反省,并做了如下总结:
- 认知差:警惕多巴胺陷阱
由于缺乏商业实践经验,我们很容易被简化的成功逻辑和权威人设说服,进而产生共鸣,陷入多巴胺带来的即时快感,也就是所谓的 “多巴胺陷阱”。实际上,每个人的成长经历和生活环境千差万别,这就导致解决问题的方式和结果各不相同。成功学往往不会告诉你成功的关键属性,而是用其他属性替代,从而让你产生幸存者偏差的幻觉。所以,千万别一看到成功学内容就上头。
- 攻心切:莫被 “一夜暴富” 迷惑
互联网的普及,让各类成功故事广泛传播,企业家白手起家打造商业帝国、普通人实现阶层跨越的案例随处可见。一些人利用人们的 “一夜暴富” 心理,推出各种课程。作为过来人,我想说,购买这些课程,往往只是证明了自己消费了。就像马大佬说的:“不要总想着复制别人的成功,每个人的成功都有许多你不具备的关键属性,包括时代推动等因素。如果想做成一件事,应该花更多时间研究失败案例。” 以抖音带货为例,研究 100 个失败账号会发现,67% 因违规限流(不了解整体运营机制或选品问题)失败,22% 因流量焦虑(没人看、没人赞)不断自我否定而失败,11% 因供应链问题陷入困境。每个失败节点,都像是分岔路口的警示牌。
- 舒适圈:扩建而非逃离
观看这类视频时,我们大多处于冷静、舒适的状态,容易陷入自我思考,听着听着就上头了。然而,挫折和失败多了,人本能地想要逃避。但因为给自己强加了太多压力和羁绊,很多人不敢逃避,最后把自己累垮。其实,我们不应试图逃离舒适圈,而应 “扩建舒适圈”。比如,每天回到家,觉得在书房最舒服,那可以每天花 1 小时慢慢向外拓展,从家里换到小区、公园等,让熟悉且舒适的地方越来越多。这样,或许能让自己逐渐变好。
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,我们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,理性看待各类成功学内容,从自身实际出发,稳步前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