顾乔芝士网

持续更新的前后端开发技术栈

查重是怎么查的(查重是怎么查的Excel)

你熬了三个通宵,终于憋出一篇8000字的论文,颤巍巍点下“提交”按钮。几天后,邮箱里静静躺着一份查重报告,上面赫然标着个刺眼的红色百分比。那一刻,你心里是不是咯噔一下:“它怎么知道我‘参考’了那篇文献?”

别慌,这位隐藏在代码背后的“找茬大师”其实没你想得那么神秘。它就像个超级较真的图书管理员,外加一个拥有过目不忘本领的校对员。今天咱们就掀开它的底牌,看看它到底怎么揪出你文章里的“孪生兄弟”。

第一步:上交“嫌疑人”
查重这事儿,始于你把论文电子稿上传到系统。这动作相当于把一份“文字档案”递交给审查官,对它说:“劳驾,帮我看看这家伙(你的文章)是不是在别处‘留过案底’?”

第二步:钻进知识的汪洋大海
收到文件后,系统一头扎进一个庞大得超乎想象的“文字海洋馆”。这里面有啥?

  • 学术深海: 堆积如山的学术期刊、会议论文、硕博毕业论文。
  • 出版大陆: 海量的电子书籍、教材、报刊杂志。
  • 互联网蛛网: 公开的网页信息(百科、新闻、论坛帖子等,看系统能力)。
  • 自家数据库: 每个大学基本都有自己的数据库,本校历届学生在这个系统里提交过的所有作业和论文都在里面。

第三步:开启“大家来找茬”终极模式
系统把你的文章大卸八块,拆成句子、段落甚至短语。然后,它亮出两样核心法宝,开始在知识的海洋里疯狂“找相似”:

  1. “指纹”追踪术: 想象每段文字都有独特的DNA指纹(比如核心关键词组合、特殊句式特征)。系统能快速扫描海量文本,只要“指纹”高度匹配,立刻锁定目标。这比逐字比对高效多了,就像警察用数据库匹配嫌疑人。
  2. “连续撞衫”警报器: 系统特别警惕那些“一字不差”的连续字符。通常设定一个阈值(比如连续6-15个字),只要发现你的文字和库中某处像复制粘贴一样完全一致,立刻亮红灯!它还会自动忽略“的、地、得、了、吗”这类没营养的常用词、停顿词等。

第四步:算账时刻——查重率诞生记
系统不仅找茬,还要算总账。它把所有被标为“可疑”的文字(无论是一小句还是一大段)加起来,算出总长度,再除以你文章的总字数。

结果 = 大名鼎鼎的查重率!

  • 比如你文章10000字,系统揪出2000字有“嫌疑”,查重率就是20%。这份量化的“相似度账单”,就是老师判断你原创性的重要依据。

第五步:出具“诊断报告”——铁证如山
光给个百分比太敷衍,系统会生成一份详尽的
查重报告,堪称“捉贼拿赃”:

  • 彩色标记: 通常用颜色区分风险:绿色(安全原创)、黄色(轻度相似需注意)、刺眼的红色(高度相似,危险)。
  • 精准溯源:系统会把标红/标黄的部分,直接链接到“原文出处”,是哪本书、哪篇论文、哪个网页,甚至哪个学号的同学以前交的作业,给你标得清清楚楚。

为啥换个系统,查重率就变脸?
你用A系统查出来15%,欢天喜地;用B系统一查35%,如坠冰窟。不是系统抽风,而是它们掌握的“情报库”(数据库)不同!

  • 知网: 中文论文界的“地头蛇”,国内高校论文库最全,硕博论文、核心期刊是强项。
  • 万方/维普: 同样是中文主力,期刊文献丰富。
  • Turnitin: 国际“大捕头”,英文资源库极其庞大,全球学生作业库是杀手锏。
  • 其他工具: 有些免费或商业工具,可能数据库规模小,或侧重网络资源。


而面对如此精密的“找茬大师”,那些流传的“秘籍”基本是自欺欺人:

  • 换词大法(近义词替换): 把“重要”换成“关键”,“因为”换成“由于”。系统看的是语义和结构核心,换汤不换药照样揪你。
  • 语序洗牌:把“A导致B”改成“B是由A引起的”。只要关键要素和逻辑关系没变,识别无压力。
  • 文字隐身术(加空格、调格式、改字体颜色):系统处理的是纯文本内容,这些小聪明在它眼里如同空气。
  • 翻译迂回术(中->英->德->日->中):出来的句子往往逻辑混乱、语感怪异,一眼就能看出“非人话”,且系统对翻译腔的识别能力也在提升。
  • 抄课本、百科: 别想了,这些都在主流系统的数据库里躺着呢。

但最终说到底说到底,查重系统并非故意刁难,它扮演着学术圈不可或缺的“守门人”。

理解这位“找茬大师”的运作逻辑,不是教你怎么钻空子,而是让你更聪明、更坦荡地进行研究和写作。记住,经得起查重的,不仅是文字,更是你独立思考的价值。用真才实学写下的每一个字,才是学术路上最硬的通行证。

控制面板
您好,欢迎到访网站!
  查看权限
网站分类
最新留言